又一波疫情汹涌而至。
自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出现以来,到8月12日,短短24天,已有17个省市出现了超过1000例确诊病例,从南京、扬州、张家界,到北京、郑州等,多地不得不再次展开了全员核酸检测。
此次疫情传播态势为何如此严峻?是我们接种的疫苗无效了吗?我们该如何防范?……相信大家对此一定有不少疑问,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答疑解惑~共同构筑防疫屏障。
德尔塔病毒是目前全球“传播最快、最适应环境、最可怕"的x冠病毒毒株。
去年的x冠病毒的传染力和普通感冒类似,一个人可以传染两到三人。可今天的德尔塔病毒,感染力是之前的三倍,和水痘相似,一个人可以传染5到9人。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,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,德尔塔毒株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,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,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,传播速度在加快,其传播能力较以往毒株提高了1倍多。
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,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,其呼吸道病毒载量是原始毒株感染者的1260倍。这说明,德尔塔毒株的自我复制速度非常迅猛。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,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,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会延长。
经过数据比对分析,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病率,但无法阻断感染与传播。美国CDC报告指出:打疫苗不能*阻止病毒传播。采样比对后发现,打过疫苗和没打过疫苗的感染者的病毒携带量,几乎一样!
过去以为,打了疫苗就没事了,随着疫苗普及率的上升,各个国家都慢慢解封了。一开始事实也是如此,疫苗确实控制住了老病毒的传染力,让美国的确诊数不断下降。但是变异病毒“德尔塔",让人类希望通过打疫苗来阻断传播的希望,破灭了。即便接种了疫苗,还是有可能被感染以及带着病毒再传给别人,因此打过疫苗也要戴上德尔格面罩,注意防范!
面对如此凶险的变异病毒,我们如何正确防护呢?这要从病毒存在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来分析。
X冠病毒为颗粒物,直径为60 ~ 140nm之间。但病毒很少单独存在,一般以气溶胶或飞沫形式存在。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气溶胶直径主要集中在0.1 ~ 20μm(1μm =1000nm)。飞沫是指直径5 ~ 100μm的含水颗粒。
上图显示了不同大小的颗粒物沉降1米所需要的时间对比。从图中可以了解到,微生物气溶胶和飞沫沉降1米所需的时间大概在几秒钟到300多小时之间。
颗粒物越小,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就越久。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密闭空间或人员密集的场所是病毒感染的高风险区了。
专业KOU罩是怎么实现防护效果的呢?
针对不同大小的颗粒物,KN95KOU罩通过静电、扩散、碰撞、重力和惯性5种作用进行过滤和拦截。下图中的红线即为5种作用叠加后的过滤效果曲线。从中不难看出,直径为0.3μm左右的颗粒物为最难防护的颗粒物。GB 2626-2019《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》标准中规定,KN95级别的过滤效率不得低于95%。指的是,用最难防护的0.3μm直径的颗粒物测试,过滤效率须达到95%以上。即所有比0.3μm更小或更大的颗粒物都有更高的防护效率。
这就意味着符合标准的KN95kou罩从材料上对德尔塔病毒有至少95%以上的过滤效率。
而普通的医用平面kou罩满足的是YY 0469-2011医用外科kou罩标准,标准里要求:“kou罩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应不小于30%",过滤效率只有KN95kou罩的1/3不到。
再看密合性。KN95德尔格kou罩1320设计为贴合面部的立体外形,有塑形更好的鼻夹和更紧的耳带或头带,并需要通过GB 2626-2019标准中的泄露率的测试,要求10个被测者各做模拟日常工作生活的5个动作,总体泄露率不得高于8%。
医用平面kou罩标准中没有对泄露率的要求。大家平时戴的时候也能体验到kou罩四周漏气的情况吧。
所以,在低风险的普通场所,平面kou罩可以挡住每个人自己口中呼出或喷出的飞沫,可以降低整体环境的传播风险。同时也可以阻挡正面喷过来的飞沫。但对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,它起不到太大的防护作用。因此,在面对更加凶险的德尔塔病毒时,在相对密闭的空间、人员密集的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建议大家佩戴正规专业的KN95kou罩保护自己。
在此次新版指南中,明确建议了公众家里日常需备用一些高级别kou罩;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,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kou罩;医疗机构工作人员,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以及医院其他工作人员佩戴医用外科kou罩或更高防护级别kou罩;公众场所服务人员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kou罩或更高防护级别kou罩等。
如需了解更多德尔格防护用品和气体检测设备,请致电电话,届时将有相关负责人为您解答!